5/26/2015

鐵達尼號Titanic

從巨大的悲劇中,人們可以學到什麼?近日於威爾斯公主劇院(Princess of Wales Theatre)演出的音樂劇「鐵達尼號」(Titanic),取材自史上和平時期死傷最嚴重的船難事件,多重角度的角色呈現、敘事性豐富的詞曲創作和純熟簡捷的舞台製作,令此劇深具戲劇張力,也獲得滿堂喝采!

西元1985年尋獲的「鐵達尼號」殘骸,引發美國音樂學者Maury Yeston創作音樂劇版本的興趣,在如此巨大的悲傷中,反而呈現出人們對生命正向追求的多樣性:頭等艙的客人追求經典,想要創造傳奇;二等艙的人知足常樂,或是想要努力往上爬;三等艙多是新移民,對美洲新大陸懷有夢想。

表現在舞台上,由David Woodhead設計的場景,偌大的船艙以兩層局部呈現,輔以可移動的梯子,根據劇情發展,區隔出表演空間;Howard Hudson的燈光設計和 Gareth Owen的音效設計,增添戲劇效果;由Peter Stone編劇,以4對情侶/夫妻間的羈絆,串出此劇中的種種人性光輝;劇中角色姓名均為實際的船上乘客,劇終前投影出所有超過1500名罹難者姓名致意,令人傷感動容。

1912410日,全世界最大的郵輪「鐵達尼號」首航,從英國的南安普敦港出發,預定目的地是美國紐約,但在4141140分撞上冰山,2小時40分鐘後裂成兩半,沉入大西洋。此劇以眾人興高彩烈登船開場,郵輪總設計師安德魯斯(Andrews)、郵輪公司主管伊士枚(Ismay)和史密斯船長(Captain Smith)互相道賀彼此的成功;3位名字都叫凱特(Kate)的愛爾蘭女子,結伴登船,其中一名立志要找到丈夫;陸續登場二等艙乘客,其中一對因社會階層不同,決定私奔到美國結婚,另一對則是因不同的價值觀爭吵;加上頭等艙客人們的各有想法,以及船員們各界的故事,具體而微地呈現出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對專業的執著和敬業的態度,無論是郵輪設計者、燒煤工人、電報員、頭等艙服務員等,直到生命最近一刻,仍守在自己崗位,綻放出生命最大光輝。

此劇演員們都表現精彩,上半場的故事鋪排,以轟天巨響撞上冰山作結;下半場的搶救與分別,令人揪心;加拿大男高音Ben Heppner首次跨界演出頭等艙的富商,和夫人(Judith Street飾演)的鶼鰈情深,至死不渝,一曲”Still”隨即贏得滿場鼓掌喝采。

此音樂劇於1997年在百老匯首演,並獲得當年包括最佳音樂獎在內的多項獎座,此次演出為兩年前英國演出版本,較小規模的場景與6件室內樂器的伴奏樂團,但仍完全表出原曲的磅礡氣勢,多層面的優良製作,錯過可惜!此劇將演出至621日。


(更多訊息:www.mirvish.com)

圖一:本劇氣勢磅礡。
圖二:3位凱特結伴登船(左起:Victoria Serra, Scarlett Courtney Grace Eccle)
圖三:服務員(左:James Hume飾演)為富商夫妻(中:Ben Heppner飾演,右:Judith Street飾演)奉上最後一瓶香檳。
攝影:Cylla von Tiedemann              
影像提供:Mirvish Produc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