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史特拉福戲劇節(Stratford Festival)終於取得曾於1975年至1990年間、於百老匯連演15年的經典音樂劇「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的演出授權,並突破原本鏡框式舞台的傳統呈現,於三面有觀眾伸展式舞台(Thrust Stage)的節慶劇院(Festival Theatre)演出,編舞暨導演Donna Feore既保留傳統又兼具創新的風格呈現,格外引人注目!
「歌舞線上」其實透過一羣歌舞演員甄試演出音樂劇的心路歷程,敘述各自的故事;在美國舞台界,這類角色通常是陪襯性質,沒什麼台詞,傳統舞台上那種排成一列、齊聲歌唱的大腿舞女郎,正是此類演員代表。由於原始創作編舞暨導演的班尼特(Michael Bennett),本身也是從小牌歌舞演員出身,他一直想創作一部刻劃歌舞演員內心世界的戲,於是花了多年時間研究、與歌舞演員訪談並記錄,為此劇定下雛型;並交由James Kikwood及Nicholas Dante整理、編寫成劇本,Edward
Kleban撰寫歌詞,並邀請配樂大師、電影「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的作曲者Marvin Hamlisch譜曲,合力完成這部作品。
此劇在當年造成轟動,因為有許多大膽的創新與突破:將舞台幕後的一切,搬到台前呈現,從頭到尾,在一個空曠、劃上一條白色橫線的舞台,以及時而於背景出現的鏡子,簡單的舞台場景,演員成為最重要的視覺焦點;他們大多時候於線後演出,只有在輪到自己敘述遭遇或夢想時,才會走到線的前方;配合燈光的巧妙運用聚焦,觀眾視線得以流轉,由於是演員甄試,台下的觀眾也有如評審一般,一起評論台上的演員,此劇因此不僅在票房上成功,更獲得包括普立茲獎、東尼獎等多項大獎。
故事由導演柴克(Zach)為新劇甄選演員開端,一開場,便是大羣身著排練服的演員羣舞,間或穿插個人的心聲(我希望我得到它 I Hope I get it.),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選上,獲得演出機會。緊湊的初選開場,結果留下17人接受複試,導演命令大家交照片和履歷表,舞台上成列演員,將自己的大照片貼在臉上,取代真實臉孔的場面,成為此劇的經典畫面;柴克要求每個人說說自己的事,以便於新劇中量身設計些小角色,有人對此感到不安,也有人毫不猶豫;有人因為陪姊姊習舞,而愛上舞蹈;有人因為逃避家庭的不幸福,而愛上芭蕾舞(At the Ballet),此曲由3位女演員唱出,極具震撼力,對絕望與夢想的描述深刻而細膩。
有人是音盲,卻熱愛跳舞;沒舞台經驗的年輕人,就談「性」事吧;此劇也首次觸及同性戀議題、以及對舞台界過份重視外表的嘲弄等;當被問及若從此不能再跳舞,會有什麼感受?戴安娜(Diana)唱出大家心裏的感覺What I Did for Love,就像愛情一般,或許有結束的時候,但無悔也不會遺忘;觀眾席間,多人悄悄拭淚;最後決選公佈,4男4女中選,但當大家都身著閃亮戲服,高唱One,出場謝幕,誰是贏家,似乎不再重要了。
此次的全新製作,仍保留70年代的元素,演藝界的挑戰至今仍艱鉅,甄選演員的白線仍難跨越,各式舞蹈間的流暢和排練教室全鏡面背景融合次第展現,緊湊而扣人心弦,在在提醒觀眾莫忘初心;此劇將演出至10月30日,錯過可惜!
圖一:大家都身著閃亮戲服,高唱One,出場謝幕。
圖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選上,獲得演出機會。
攝影:侯竣嵐David
Hou
影像提供:Stratford
Festiv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