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首演票房失利的戲劇,可有機會捲土重來?正在史特拉福莎士比亞戲劇節(Stratford Shakespeare Festival)演出的「鴛鴦配」(The Matchmaker),便歷經一段黯然無光的市場洗禮,卻也在改寫後,成為當代戲劇的巨擘之一;而戲劇節今年的絕佳製作,更是錯過可惜的喜劇饗宴!
由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ton Wilder, 1897-1975),根據奧地利劇作家Johann
Nestroy的鬧劇、改寫而成的「楊克斯的商人」(The Merchant of Yonkers),於1938年在百老匯首演,卻於演出39場後,便草草收場;直到1950年代,在當時戲劇節第一任藝術總監Tyrone Guthrie的邀請與鼓勵下,懷爾德來到史特拉福重新創作,將之改寫為「鴛鴦配」,先於蘇格蘭的愛丁堡戲劇節(Edinburgh Festival)首演,隨後於倫敦西區演出,並於1955年在紐約百老匯登場,票房頂盛,連演486場,並使Tyrone Guthrie獲得當年東尼獎的最佳導演獎;後來於1964年根據此劇寫成的音樂劇「我愛紅娘」(Hello, Dolly!),則讓此劇的聲名更加遠播。
此劇敘述楊克斯的鰥夫富商范基德(Horace Vandergelder),託職業媒婆多麗列維太太(Dolly
Gallagher Levi),為他尋覓再婚對象;范基德的姪女和窮藝術家墜入愛河,但未獲范基德認可,於是他想將姪女送到紐約的親戚家,以免姪女私奔;范基德的夥計長康涅紐斯(Cornelius Hackl)和夥計巴納比(Barnaby Stack),本應留下照料店務,兩人卻私下決定去紐約冒險;於是一夥人全部出發到紐約市,加上帽子店的老闆娘艾琳莫洛艾(Irene Molloy)和年輕助理明妮菲(Minnie Fay)的捲入,一連串的誤認、躲藏、喬裝等,使全劇的笑點連連。
表現在舞台上,由Chris Abraham首次在節慶劇院(Festival Theatre)的伸展式舞台(Thrust Stage)執導,他充分利用三面有觀眾的舞台,由設計名家Santo
Loquasto設計了半寫實的華麗場景,可靈活變換,區隔出有效的表演空間;而在幕與幕的換景之間,舞台上仍持續有動作進行,例如:當大家均搭上火車駛往紐約,場上也同時由范基德的家/店換景為莫洛艾的帽子店;或如由豪華的餐廳,利用下雨的轉場,便轉為紐約親戚家等,使全劇觀賞一氣呵成,全無冷場。
導演的巧思在全劇各演員的表現上,隨處可見,尤其是只短暫出場,卻能發揮其舞台效能的角色,更添畫龍點睛之妙,增加全劇笑點,例如:神經質的僕役、很哲學的車夫、或選擇性聽力的女僕等;主要演員們的表現更是不凡,領銜主演列維太太的Seana McKenna,呈現出此角色的深度,層次分明,一席懷念先夫與花錢概念的獨白,竟令人動容;飾演范基德的Tom McCamus也不遑多讓,無論是聲音、動作均表現出角色的面向,喜趣十足;年輕一輩演員,包括:由Mike Shara飾演的康涅紐斯、Laura Condlln飾演的艾琳莫洛艾、Andrea Runge飾演的明妮菲和Josh Epstein飾演的巴納比等,均有討喜的演出,尤其是後者最後獨白的人生冒險本質,令人感動萬分;此劇將於史特拉福莎士比亞戲劇節節慶劇院演出至10月27日,不要錯過!
圖:領銜主演列維太太的Seana McKenna,呈現出此角色的深度。
攝影:Cylla von Tiedemann
影像提供:Stratford
Shakespeare Festiv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