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2018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莎士比亞取材自羅馬歷史中、西元前44年凱撒遇刺的事件前後,鋪排出英雄墜落的悲劇「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今年再度被搬上史特拉福戲劇節(Stratford Festival)的舞台,劇中對政治陰謀、以善意為出發點的衝突行為、以及對群眾情緒的操弄描繪,歷久彌新,有如專為現代人描寫的政治鬥爭故事。

故事開始前,凱撒(Julius Caesar)已攻佔羅馬,將元老派的勢力擊破,並遂行獨裁權力;幕起時,凱撒已達個人政治生涯的顛峰,全民大會授以終身總司令(emperor)職務,整個羅馬城歡呼沸騰;人潮漸退後,留下貴族世家後代的布魯特斯(Brutus)與另一名政客凱西司(Cassius),後者不斷以凱撒不可一世的強人作風,鼓動布魯特斯;布魯特斯心胸磊落,對家國有強烈的使命感,眼見凱撒獨裁稱霸,早已憂心忡忡;凱西司的居心叵測、與布魯特斯的憂國憂民,在不同的出發點上找到契合點;兩者的友人凱司卡(Caska)告知競賽場的狀況:凱撒三度被其愛將安東尼(Mark Anthony)獻上皇冠,他三度推開婉拒;但根據凱司卡的推測,凱撒心中非常想要接受,為了取悅群眾才推辭。

布魯特斯一夜難眠,徘徊在拯救羅馬與顧全道義之間;此時凱西司與其同黨來到,個個身著長袍,以帽巾蒙面,布魯特斯終於與他們結盟,但力爭行刺凱撒的道德正當性,他認為這次舉動不應被視為謀殺,而是犧牲,因此只針對凱撒一人,不可株連其愛將安東尼;午夜已過,他們定下早晨8時在元老院行刺的大計。這一夜惡兆連連,狂風暴雨閃電大作,凱撒妻夢到凱撒塑像兩眼湧血,但凱撒不顧妻子的勸阻,按照預定行程來到元老院;黨人紛紛下跪包圍凱撒,假意為一個遭放逐的貴族請命,但拔劍行刺,當布魯特斯刺上最後一刀,凱撒說了三個字:「布魯特斯,你也有份嗎?」莎翁刻意保留拉丁原文,以加強重現歷史時刻的逼真感。

此劇也是所有莎劇中對群眾暗諷最力的戲劇,他們是一群非理性的烏合之眾,一經政客煽風點火,情緒隨之起舞,累積的能量足以引起暴動,甚至擴大為內戰;布魯特斯(Jonathan Goad飾演)向羅馬群眾說明,行刺的動機是為了防範凱撒獨裁野心膨脹,莎翁在他講詞中留下一句名言:「並非我愛凱撒較少,而是我愛羅馬更多。」群眾為之風靡;隨後安東尼(Michelle Giroux飾演)在凱撒遺體前,登上祭台致詞,他言必稱「布魯特斯是個可敬的人」,但其實為凱撒一心為民、毫無私心辯護,句句意有所指,群眾旋即一面倒向安東尼;這場戲展現古羅馬的雄辯術,是全劇的最高潮,導演安排所有群眾出現於觀眾席間,隨時呼應台上的演說,令觀眾如在其間,情緒隨之高張,是一高明的場面處理;隨後內戰爆發,兩軍對峙,凱西司自殺,布魯特斯命隨從持劍,他迎劍而上自盡;全劇在安東尼哀悼布魯特斯,讚譽他為「最高貴的羅馬人」中落幕。

由演員出身的Scott Wentworth導演的此劇,四平八穩、敘事行雲流水、戰鬥和刺殺場面呈現出冷靜冰冷的美感;以女演員出演男性角色是一大亮點,眾演員們表現突出精彩:飾演安東尼的Michelle Giroux恰如其分、飾演凱西司的Irene Poole說理冷酷,表現搶眼;歷史事件的鑒古知今、再再重覆的事件,令人深思;此劇將於節慶劇院(Festival Theatre)演出至1027日。



圖一:凱撒(中:Seana McKenna飾演)遭眾人刺殺。
圖二:布魯特斯(左:Jonathan Goad飾演)和凱西司(右:Irene Poole飾演)結盟行刺。
圖三:安東尼(Jonathan Goad飾演)和凱撒繼子奧古斯都(右:Sophia Walker飾演)贏得内戰。
攝影:侯竣嵐  David Hou            
影像提供:Stratford Festiv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