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13

迪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當被最親近的好友背叛時,身為仁慈的國王,該如何處理善後?加拿大歌劇團(Canadian Opera Company)的冬季公演,繼續推出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在世創作的最後一齣歌劇「迪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即探討這樣的議題,人生回顧意味濃厚。

莫札特於1791年創作的此劇,是應皇室所託,為慶祝羅馬皇帝李奧波德二世(Emperor Leopold II)登基為波希米亞王(King of Bohemia)而作;因創作時間短促,他停下手邊正在進行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和「安魂曲」(Requiem)的創作,也許因此如此龐大的工作量,造成他的健康受損,終於英年早逝。

此劇敘訴迪托王戰勝前羅馬王,王師進入羅馬城,他欲選羅馬人為皇后,以鞏固政權;原想選好友塞斯托(Sesto)的妹妹賽薇里亞(Servilia)為后,她卻已心屬安尼奧(Annio);於是選中前王的女兒薇特莉亞(Vitellia),誰知她早已因父王的戰敗和迪托未選她為后,懷恨在心,誘惑愛慕她的塞斯托,並唆使塞斯托刺殺好友迪托;塞斯托陷入兩難,終敵不過薇特莉亞的以愛相逼;沒想到到刺殺行動失敗,塞斯托罪當死,薇特莉亞也承認自己的教唆,最後迪托王卻輕輕放下仇恨,赦免所有的背叛者。

表現在舞台上,導演Christopher AldenAndrew Cavanaugh Holland設計的現代場景,類似長廊外牆的設計,無法靈活運用;原是羅馬帝國的時代,服裝設計Terese Wadden只讓部份角色有些當時元素的造型,羣眾(歌隊合唱團)的喜劇面具和他們的現代寫實服裝不搭,迪托王自始至終一襲紫色睡衣配上偶爾的長毯,完全不知所云;至於表演空間或是戲劇張力,舞台效果並未能發揮其相乘效果。

但演員們的聲音表現,仍有最高水準的發揮:表現最精彩的,當數飾演男角塞斯托的次女高音Isabel Leonard,她的演技出色,音色豐富,情緒轉折感染力道驚人,她掙扎於愛情和友情之間,以及最後和迪托的對談,都令觀眾感同身受她的痛苦和無奈,引人同情;筆者觀賞的此場演出,原定飾演迪托的Michael Schade因病取消演出,由加拿大歌劇團工作室(COC Ensemble Studio)的年輕男高音Owen McCausland取代演出,他也在同檔推出的工作室版本中飾演同一角色,他的聲音清亮,舞台演出深度仍可再發揮,與塞斯托的對談一幕,真情流露,假以時日磨練,應是可期待的明日之星。

其他演員如飾演薇特莉亞的女高音Keri Alkema,演技聲音皆熟練,但導演設定的角色性格不連貫,前段以色誘人,後段突然轉性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她的表演受限,給予觀眾多重角色認定,殊為可惜;同一狀況也出現在飾演男角安尼奧的次女高音Wallis Giunta的角色設定上,前段像搞笑的運動達人,後段又真誠地向迪托進言特赦塞斯特,混淆的形象散發,無法引起共鳴;還好飾演賽薇里亞的女高音Mireille Asselin和飾演禁衛隊長的男低音Robert Gleadow,仍表現合宜;首演指揮的以色列年輕指揮Daniel Cohen領著樂團呈現如常水準,使此劇仍有可觀處;此劇將演出至222日。

圖:Isabel Leonard飾演塞斯托表現最出色
攝影:Michael Cooper           
影像提供:Canadian Opera Company

1 則留言:

  1. 真不錯!
    台北最近也再演了一次這戲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