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12

毛髮Hair

將近半世紀前的議題在今日可還會形成社會風潮?由Mirvish Productions引進的音樂劇「毛髮」(Hair),描述60年代風起雲湧的嬉皮(hippie)運動,近日於皇家亞歷山大劇院(Royal Alexandra Theatre)演出,雖已多次搬上舞台仍吸引全場滿座的觀眾蒞臨欣賞!

此劇由Gerome RagniJames Rado編劇並作詞,兩人均為演員,相識於1964年的紐約;時值嬉皮運動和性解放革命方興未艾之際,兩人覺得應該為他們自己和所接觸到的朋友們,留下紀錄,於是有了此劇的創作動機;他們透過介紹認識加拿大作曲家Galt MacDermot,一個當時已成名,完全和嬉皮背道而馳的傳統男人,為此劇作曲;結果1967年在外百老匯的演出成功,旋即於1968年正式在百老匯演出,最後連演長達1750場,不久後同時於美國其他城市和歐洲演出;劇中多首歌曲並因其和平主義意味濃厚,而成為60年代後期,反越戰運動的主題歌曲,一時蔚為風潮,並成為搖滾音樂劇的始祖。

故事描述克勞德(Claude)和一羣嬉皮,以各種方式,表達和平與愛的理念,他們來自不同背景,有不同遭遇,自認為水瓶座之子,以展現出高超視野,不斷嘗試各種藥物和性愛體驗,過著自給自足,不同種族的混居生活;當時美國正值越戰期間,克勞德的父母完全不能認同這種生活態度,認為他應該從軍,報效國家;眾人均認為這是一場愚蠢的戰爭,紛紛燒了徵召令,克勞德卻掙扎於是否接受徵召,於是眾人演出一連串戰爭的殘酷和荒謬,但克勞德仍剪短長髮從軍去,終於為國捐軀‧‧‧。

表現在舞台上,此次是根據2009年重演版本的巡迴演出樂團置於舞台後方偌大的舞台鋪滿各式各樣地毯左右兩側前方各置一座高塔舞台兩側前並設樓梯方便演員們迅速散佈舞台各方甚至觀眾席間以便與觀眾互動;此為此劇當初演出的特色之一最終場甚至邀請觀眾上台一起謝幕是舞台演出的首見。

不過嬉皮不是只有長髮而已60年代那個保守而謹遵一切社會規範的集體氛圍中崇尚個人自由、性解放、用藥、追求形而上心靈的解脫等等透過搖滾樂的詞曲表白當時社會的迷失、憤怒、情緒錯置等等年輕人的共同語彙有其時代意義今日仍有其可觀處;但此次演出的能量與演員表現似乎無法完全表達出其深意處理裸露演出若不當情色只有一線之隔更遑論其附加意義輕率的賣弄身體只令人輕蔑;幾首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歌曲仍然動聽但無法支撐全劇的份量殊為可惜;還好演出克勞德的Paris Remillard仍然深觸觀眾內心掌握住不想上戰場的掙扎使他最後躺在美國國旗上的不動軀體引人動容而深思,也使此劇的結局令人悵然。


攝影:Joan Marcus
影像提供:Mirvish Produc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