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2013

這個This


人生旅程的悲歡離合,即使已屆中年,傷痛程度可曾稍減?日前由加拿大舞台公司(Canadian Stage Company)製作,在柏克萊劇院(Berkeley Street Theatre)演出的舞台劇「這個」(This),便以此基調展開,探討這一人生課題,人性化的角度切入,引人深思!

此劇由Melissa James Gibson創作而成,她出生於溫哥華,大學至美國唸書後,便活躍於美國戲劇界,作品曾獲得許多獎項;此劇的創作因周遭朋友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以不分幕的對話,發生在10個不同景點之間產生的衝擊,創造出戲劇張力,也因此此劇導演Matthew Jocelyn發想、場景暨服裝設計Astrid Janson設計,將柏克萊劇院原有的鏡框式舞台拆除,回復原址老式油站的高挑建築,多設一組觀眾席於側邊,類似3面向觀眾的舞台格式,並將部份觀眾席視為舞台空間的延伸。

故事發生在4個大學時期的多年好友之間:珍(Jane)喪偶近一年,獨自撫養幼女,仍活在哀傷中,一直將丈夫的骨灰置於冰箱頂上,沒有處理;梅若(Marrell)和湯姆(Tom)是夫妻,才剛生下一男,非常關心珍的哀傷;另一好友亞倫(Alan)是個同性戀,有著聽過不忘,且能一字不漏重覆對話的超強記憶力;梅若介紹一位「無國界醫生」(Doctor without Borders)尚皮爾(Jean-Pierre)給珍,珍不置可否,反而同性戀的亞倫對他很感興趣。

湯姆前往問候珍,忍不住對珍傾吐愛慕,兩人有了一夜情;不知如何面對好友梅若,珍只能無言傾聽梅若對婚姻的不滿;面對亞倫的關心,她也不能坦然說出自己的過錯,更無法接受尚皮爾的追求,尤其在得知尚皮爾是雙性戀時,更加不可能接受,隨著如此的煎熬,她終於在眾人面前爆發‧‧‧。

由於舞台的設定,此劇拉近許多與觀眾的距離,也貼近故事發生的現實場景,但因界線不明顯,常常演員走到觀眾席的半途,便已經是轉換的下一場景,而演員還在觀眾席上,分不清是在戲內還是戲外;此外由Jason Hand設計的燈光,完全沒有劇場該有的燈光效果,基本的表演空間區隔,完全沒有發揮,使此劇的舞台效果有限;演員們隨著不同場景的服裝也沒有變化,只有Yanna McIntosh飾演的梅若,以一件外衣穿脫的聰明區隔,凡此種種,令此劇整體舞台製作大打折扣。

此劇對話的慧黠精鍊,在演員們的傳達下,大致呈現,尤其是飾演梅若的Yanna McIntosh,她的情緒轉折清楚分明;飾演亞倫的Alon Nashman也出色,剛開始還有點迷失,之後便非常自然,後段重述每個人的對話更是討喜;比較可惜的是飾演珍的Laura Condlln,她的角色在劇中最富情緒層次,變化最具戲劇性,也最令人同情,但她的演出未能有效展現這些轉變,遂令她後來的崩潰,無法緊扣人心,殊為可惜;此劇的劇本仍然精彩,將演出至413日。

圖:(右:Laura Condlln飾演)不知如何面對好友梅若(左:Yanna McIntosh飾演)
攝影:Bruce Zinger          
影像提供:Canadian Stage Compa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