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2012

爵士年華Ragtime


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市,世紀變遷,價值轉換的關鍵時刻,各式人種,各樣階層, 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未來,交織成一部歷史史詩般音樂劇「爵士年華」(Ragtime);今年尼加拉濱湖小鎮(Niagara-on-the-Lake)的蕭伯納戲劇節(Shaw Festival),便以此部巨作開幕,獲得觀眾的熱烈迴響!

根據美國小說家達可托羅(E.L. Doctorow)的同名暢銷作品改編,由Terrence McNally編劇、Stephen Flaherty作曲、Lynn Ahrens作詞,劇名本身也是爵士樂的前身散拍音樂:一種解構古典音樂嚴謹結構,結合舞曲、華爾滋等節奏,成為樂師們演奏時即興變化的樂曲,大受歡迎,就像此劇中的黑人樂師沃可(Coalhouse Walker, Jr.),因此成名得利,逐漸威脅到白人的優越感。

此劇以3個家庭的命運發展,具體而微地展現出時代縮影:上等白人家庭,家有爸爸(Father)、媽媽(Mother)、外公(Grandfather)、小舅(Younger Brother)和小兒(Little Boy),原本經營工廠,住在近郊的豪宅,因為媽媽收留一位未婚生子的黑人莎拉(Sarah),而捲入時代巨浪;莎拉小孩的父親,其實是沃可,最終沃可終於獲得莎拉諒解 ,得以接回莎拉母子;另一個家庭是猶太移民塔特(Tateh)和女兒(Little Girl),原本是藝術家的塔特,經過許多生活波折,成為默片時期的導演兼製片。

一開始的各自生活,夾雜許多社會事件:舞孃奈斯比(Evelyn Nesbit)的情夫,被丈夫槍殺的新聞,轟動一時;名魔術師胡迪尼(Houdini)的魔術,隨時隨地挑戰人們想像;無政府主義的鼓吹者高德曼(Emma Goldman)的演講集會,常引發警方的高度注意;但直到沃可受辱,求助無門,莎拉在向總統陳情時,被誤以為是刺客,無辜被殺,全體國民不分膚色,才感同身受政治的力量;於是沃可自力救濟復仇,許多同情他遭遇的人,加入他的行列,與警方對抗,媽媽同情他,並幫忙照顧沃可的小孩,爸爸則持反對立場,公平正義,受到嚴苛考驗‧‧‧。

表現在舞台上 由Sue LePageg設計的場景,簡潔而立體,橫越舞台上方的鋼骨穿道,感覺遙遠疏離;全劇的音樂多元風格而震撼,與劇情發展相互輝映;挑大樑演出沃可的Thom Allison,情真意切,帶動全場的戲劇張力,聲音表達亦具感染力,引人入勝;飾演莎拉的Alana Hibbert,演唱亦動人,是可期待的明日之星;飾演高德曼的Kate Hennig,則是以恰如其分的力道,展現一個激進的反動角色,令人激賞;幾位老將的表現中規中矩,如飾演媽媽的Patty Jamieson,可惜她的聲音並不足以表現出歌曲的高亢;飾演塔特的Jay Turvey,平穩的演出不足以襯托出角色個性的衝突,殊為可惜。

然而瑕不掩瑜,此劇仍是值得觀賞的優良製作,不要錯過;劇中的議題今日仍處處可見,引人深思;此劇將於節慶劇院(Festival Theatre)演出至1014日。

攝影:Emily Cooper        
影像提供:Shaw Festiv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