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2012

克萊邦公園Clybourne Park

時光流轉50年後,便會事過境遷嗎?工作室180劇場(Studio 180 Theatre)與加拿大舞台公司(The Canadian Stage Company)合作的柏克萊劇場專案(Berkeley Street Partnership Project),已屆滿5年,此次推出的舞台劇「克萊邦公園」(Clybourne Park),即以兩幕間相差50年的同一議題為主,展開不同的辯證,笑談間討論尖銳敏感問題,令人印象深刻。

劇作家Bruce Norris2010年寫成的此劇,受到1959年黑人女劇作家Lorrain Hansberry(1930-1965)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烈日當頭」(A Raisin in the Sun)的啟發寫成,該劇主要描述當年一個黑人家庭,想要搬進芝加哥一個全是白人所在的社區,所遭遇到的種種刁難與阻礙;「烈」劇是當時百老匯第一次上演黑人女劇作家的作品,加上作者親身經歷的題材敏感,引起廣泛迴響,後來並改編成電影,為當時的影壇新星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開啟後來的巨星之路。

劇作家暨演員Norris12歲時,住在德州,第一次在社會科裏,讀到「烈」劇,當時劇中的白人角色是他唯一能夠認同的,但在事隔近40年後, 他對種族隔離或影響的議題,有了不同的觀照,於是以「烈」劇為延伸,寫下本劇,旋即為他獲得2010年的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以及倫敦劇壇的多項獎座,此劇先於外百老匯及倫敦演出,4月將於百老匯正式登場,工作室180的多倫多演出,則是加拿大首演。

此劇故事仍發生在芝加哥,第一幕是1959年,第二幕是2009年:羅斯(Russ)和貝芙(Bev)兩夫妻忙著打包,他們的黑人幫傭法蘭欣(Francine)在旁幫忙,教區的神父吉姆(Jim)和社區管理會的委員卡爾(Karl)夫妻突來拜訪,看似關心,其實來遊說羅斯和貝芙打消賣房主意,因為新的屋主是黑人,對社區發展和房價會有不良影響;兩夫妻無法認同此觀點,法蘭欣的丈夫亞伯特開車來接她離開,也被捲入爭執中,羅斯暴怒終於下逐客令;原來兩夫妻想搬離社區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從韓戰回來的兒子肯尼(Kenneth),在二樓上吊,社區人們冷言冷語,兩夫妻每日觸景傷情,決心搬離傷心地。

同樣一座房子,50年後變成黑人社區中的都市更新案,年輕的白人夫妻買下,正想大刀闊府改建,於是黑人社區委員前來強調生活價值觀以及房子歷史的可貴,因而引起一連串黑白笑話的戲謔嘲諷,劇終前重現肯尼自殺前的片段,回首歷史與人生,格外引人深思。

工作室180的一班好演員,每人演出上下兩幕的不同23個角色,Audrey DwyerSterling Jarvis分飾的黑人夫妻,第一幕的莊重內斂,與第二幕的自信穩重,層次分明;Michael Healey的羅斯,應是第一幕中表現最佳者,情緒轉折絲絲入扣;Maria Ricossa到第二幕的毒舌律師,輕鬆自然,才展現出她的演藝實力,她所飾演的貝芙,可惜因導演的角色塑造有點混亂,但瑕不掩瑜,此劇仍值得細細品味;將於伯克萊樓下劇院(Berkeley Street Theatre Downstairs)演出至428日。

圖:黑白兩對夫妻爭執不下(左起:Audrey Dwyer, Michael Healey, Sterling Jarvis, Kimwun Perehinec, Mark McGrinder)
攝影:John Karastamatis
影像提供:Studio 180 Theat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